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重道崇文黃天橫先生


2016.1.13. 週三
乙未 己丑 甲午 庚午
收集文章
來自詹翹

今年臺南文化獎的得主是高齡九十四歲的黃天橫先生,市府文化局為編印專冊,囑我寫一篇文章談談我所認識的先生。我想,先生的書畫收藏宏富,樂於與人分享,從不藏私,已是文化界共見共識,不需我贅言,我得從其他角度寫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家。最後草成此文。

重道崇文黃天橫先生
民國八十六年(西元一九九七年),我為財團法人臺南市文化基金會主編一本以教育為主題的老照片集,耳聞黃天橫先生擁有許多老照片,便打電話到臺北請他幫忙,他慷慨的一口答應。之後他提供了數十張珍貴的影像,其中最稀罕的當數日本殖民地政府為闢建幸町道路(現南門路)而將兩廣會館前的林朝英重道崇文坊拆卸後,應林氏子孫之請,在昭和九年(西元一九三四年)遷往臺南公園重新組立,然後拍下的數十人大合照。
照片中有林氏後人、地方重要官員、實業家、士紳、教育界人士,其中不但有人稱「固園二雅」的黃天橫先生之父黃溪筌和伯父黃欣,還有他一向崇拜敬重的臺南州立臺南一中(現國立臺南二中)的歷史老師前島信次教諭。前島畢業於東京帝大東洋史學科,專攻東洋史與阿拉伯史,成為權威;到臺南一中任教,有老師為他叫屈,但學生卻叨天之幸,獲益不淺。黃天橫先生就讀州立臺南一中時,經常和同學隨前島教諭到市郊田調與考古,啟發了對鄉土歷史的濃厚興趣,種下了收藏文物研究文獻的種籽,影響他一生。
後來我們決定拿這張照片作為專輯的封面,書名就稱為《重道崇文》,因為我們認為,這個名字一方面符合此書的本質,一方面也折射了黃天橫先生崇敬師道重視文史的人格特質。
後來我又得知,黃天橫先生的老家,在東門路起建「固園」之前,便是在重道崇文坊的左畔。他出示過一張照片,老家在興建臺南廳舍(現國立臺灣文學館)時被迫拆遷,父親和伯父在一片殘垣破瓦前留影,背後就是兩廣會館;而重道崇文坊乃是矗立在兩廣會館與龍王廟之間的道路上。黃家與重道崇文坊竟有著如此緊密的地緣關係。
民國六十四年(西元一九七五年),林朝英子孫再度整理林朝英墓,黃天橫先生全程攝影記錄,起出墓中四片墓誌銘,建議子孫交由延平郡王祠內民族文物館永久保存。這四片墓誌銘的出土,修正了之前傳抄的錯誤,而入藏則使得館內典藏的林朝英文物增為十八件。第一片墓誌銘記載:林朝英「移居寧南坊三界壇前,自建壹屋,叄進,列座柒間,西畔搆壹亭,亭外數間為書室。」這段文字,對我們理解林朝英一峰亭宅邸的大小與格局極有幫助。黃天橫先生實居推手之功。
今年,正好是重道崇文坊建成二百週年,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在九月間的孔廟文化節合辦了一項林朝英為主題的導覽活動,帶領民眾走訪重道崇文坊故址、一峰亭故址、收藏展示林朝英自畫像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懸掛多副林氏匾聯的開元寺、遷建重道崇文坊的臺南公園等地,重新認識林朝英其人其事及其藝術成就。
林朝英的書畫作品既多且精,散在民間者眾,也是藝術史學者剖析「閩習」源流時無法忽略的重要畫家。包括《一峰亭林朝英行略》刻版在內的多幅林氏作品,如今成為臺南市鄭成功文物館在閉門整修兩個月後,重新開放舉辦「墨潮─瀛臺先賢書畫展」的主要展覽內容。
今天,第四屆臺南文化獎的頒獎典禮,在臺灣文學館一樓的演講廳隆重舉行。盛典過後,貴賓會陸續從南門路的出口離開,站在門口舉頭向北望去,數十步開外,正是黃天橫先生的老家所在,而老家之前,也正是二百年前重道崇文坊落成的地方。
站在歷史的現場,我們不得不悚然而驚,歷史竟然充滿了如此不可思議的巧合,也不能不謙卑思索,上天是要著藉著這些巧合,傳達給我們何種訊息?

沒有留言: